文艺创作的“舍”与“得”
常有人问我,影视创作怎样才能走得深、传得开?我说,好的影视作品无一不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、浑融无间,无一不是在让观众得到享受的同时,又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,从而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荡起涟漪,生发共鸣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就会涉及影视创作中常常面临的“舍”与“得”的关系问题。面对庸俗的噱头、无厘头式的恶搞,面对拾人牙慧的“注水”、“山寨”方式,如何潜心磨剑、精益求精、锐意创新,如何在艺术的航船上承载“万里写入胸怀间”的厚重思想,创造美轮美奂的意境。或者更为根本地说,舍弃什么,选择什么,得到什么,是一个事关文艺创作根本的严肃问题。
这方面,我深有体会。近几年,在我的影视创作中,无论是《北京女人》、《商贾将军》、《婆婆》、《洒满阳光的小院》,还是《今生欠你一个拥抱》、《走西口》等,我都在努力探索如何正确地处理好“舍”与“得”的辩证关系。比如,在电视剧《婆婆》中,我对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生活进行了文化反思——不仅仅表现了中国妇女温柔善良、忍辱负重的传统美德,赋予她们一种更为深广的上善若水、厚德载物的优秀品质,在此基础上,还着力挖掘她们身上那种以柔克刚、果行育德的闪光点。像赵大妈这样的婆婆,小而言之是家庭的“黏合剂”,大而言之则是全社会的“减压阀”。我想,不正是这博大的爱连成一片温暖着我们的心灵,照亮了我们的天空吗?在这里,我舍弃了市场流行的所谓“麻辣”情节,舍弃了那种无原则地退让和逆来顺受的“妇德”,没有一味地“天马行空”,这样做很可能会影响收视率,损失一些经济利益。但从观众的反应来看,《婆婆》还是用诚意感动了很多人,得到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。
《今生欠你一个拥抱》讲的是我驻藏边防军的排长吴大龙,在突发灾害中因帮助藏民抢救火灾被高压电击伤,失去了一双胳膊,再也不能给远方心爱的女朋友林晓敏一个拥抱了。身为繁华都市一个大公司的白领,林晓敏在失去双臂的男朋友和自己的未来之间,也面临着撕心裂肺的“舍”与“得”。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无论往哪一个方向走,命运从此都会判若云泥。最终两个相爱的人顶住压力,该舍的舍,该得的得,在高原和雪山的见证下举行了婚礼。而吴大龙为边防事业的付出、林晓敏为爱的毅然选择,犹如雪山之巅圣洁的莲花,传递着灵魂的感动。
文艺家的职责是什么?毫无疑问,是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,追求崇高的价值。我希望能够把人文的关怀、崇高的境界、智者的思想,深深地熔铸在作品的情节之中、人物身上,让它犹如一根动人的心弦,拨动那些感人至深的记忆,点亮希望的明灯,让生命的热情始终滚烫。我更希望观众透过我的作品,感受到的是真诚、温暖、厚重,而不是庸俗、低俗、媚俗。诚然,影视创作离不开娱乐,但我们决不能被娱乐牵着走,一头钻进娱乐的死胡同,在“娱乐至上”的泥淖中沉迷不归。这种“娱乐到死”的创作态度,虽然可能暂时会从市场中捞取一点蝇头小利,但却舍弃了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,最终得到的只能是如潮恶评。在为人民抒写、为时代放歌的艺术创作中,文艺工作者应当更加自觉、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,踏踏实实做一名真善美的传播者。
(作者: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)